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健康家园 > 心理健康文苑 > 正文
心理健康文苑

职场人学会向职业倦怠说不

更新时间:2011-11-15 07:00:00点击次数:1256次

    一项有关“员工工作倦怠现状”的调查显示,40%的员工对工作感到倦怠。职业倦怠——上世纪70年代在国外开始引起人们关注的一种心理症状,正悄然向我们的社会袭来。

     “倦怠”于不经意间产生

   “工作倦怠”最早出现于上世纪70年底的西方国家,用以描述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出现的一系列负面的心理症状,如长期的情感消耗、身体疲劳、 对服务对象的不人道态度和工作成就感降低等。“工作倦怠”通常以3各维度划分,如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

    周六晚上9点50分,袁华收起疲惫的笑脸,盘点一天的营业额。从早上8点40分站到晚上10点,除了中午和晚上各15分钟的用餐时间,袁华要站近13个小 时。“看到顾客要主动说‘欢迎光临’,走了要说‘谢谢,再见’,脸上还要挂着笑容,公司与商场都这么规定的。”袁华说。

    袁华干营业员这行已经7年了,经常深更半夜到家。和老公话都来不及说就得休息,不开心的事只能往肚里咽。年复一年,自己原来挺能说笑,现在却变得懒得说话 了。“老公说我变得冷淡了,我说,上班都笑光了,回家哪还有力气笑?”袁华很无奈。“现在生活压力大,工作不好找,这份工作我早就没兴趣了。”向袁华这 样,工作多年之后,失去了最初的新鲜感,对工作的厌倦和情绪的衰竭随之而来的职场人还有很多。

    当然,现实的职场生活中,职业倦怠并不仅仅表现在职场衰竭上。工作5年后的李军最近好像苍老了许多,完全不像那个刚毕业时意气风发的青年。李军自我解嘲的 说:“像我这种人就是升不上去,不过这样过也自在。”5年前,李军进入某机关工作。最初抱着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李军表现非常突出:最艰苦的活主动请缨, 下基层跑得比谁都勤快,集体的活动最热心张罗,写的调研报告最有分量。李军因此经常得到领导表扬。“枪打出头鸟”,李军招来了一些人的嫉妒。传言渐起,有 人说他自峙甚高,目中无人,有的人说她与领导的关系不正常。正巧碰上干部竞聘,组织下来调查的人负责找他谈话。李军听了传闻,气的拍案而起。事情澄清了, 李军却落下了一个“说话比较刻薄,遇事容易偏激”的评价。屡次等不到提升的李军,也逐渐丧失了对工作的热情。“还不如省点心力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我都看 开了,那么积极有啥意思?”

    价值感缺失是“倦怠”主因

    职业倦怠最早的研究对象是服务员和护士。随着发展,倦怠的概念扩展到了服务医疗之外的领域。在针对工作5年以上的职场人调查报告,涉及到制造行业、金融行业、机关团体、特殊服务行业和文体科技等五大领域,报告揭示,有40%的职场人对工作感到不同程度的倦怠。

    心理专家评价说,虽然报告中所说的职业倦怠比例不是很高,但至少说明了“工作倦怠”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心理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再调查中,高级员工和中层管理 员倦怠情绪特别严重,42.5%的高级员工个人成就感很低。专家提出,被称为高级员工的企业中高层人员,在企业的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本的组成上都起着支柱性 的作用,所承受的工作压力也比较大。由于心理上长期付出大于回报,或在职业发展中一直得不到更好的发展空间,工作前期的热情逐渐耗尽,但与理想的自我差距 依然很大,容易出现倦怠。

    女性与男性员工的情感耗竭程度接近,女性约高出男性1.8%,但是在“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两个维度上,男员工的倦怠率是女员工的1.5倍。专家称这与 男性在工作中承担更多的压力和社会期望有直接联系。同时,随着待遇的降低,员工的工作倦怠程度呈现出趋于严重的态势。年薪不超过一万元的员工,“情感耗 竭”和“玩世不恭”状况均均明显高于平均值。但有趣的是,处于中高收入阶层的员工,成就感反而低于低端收入群体。心理专家分析说,物质因素是保障工作热情 的重要因素,但一旦物质因素满足后,工作的态度又不仅仅取足于物质。
    而调查报告的统计显示,制造行业和科技行业,“情绪衰竭”率为0%,而金融、服务和机关团体均达到10%以上。有专业人士指出,制造业和科技行业,相对较 少处理人际关系,但金融、服务、机关等频繁从事人际交往的行业,情感消耗尤其突出,从而相应产生的职业倦怠比率也比较明显。

    有分析指出,新人参加工作后,最初两三年最容易患上“工作倦怠症”,初期表现为工作上不上心、对服务对象爱理不理;中期变成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而晚期 则表现为频繁跳槽、自暴自弃。工作五年是一道“槛”,员工每年的热情在降低,累计五年后,情感以消耗到最大限度。

    物质,并不是“倦怠”的主因。报告分析发现,“价值感缺失”频繁出现在对所有类别被调查者的归因分析中。“我们原来自认为,如果薪水提高了,工作环境改善 了,劲升的机会增加了,对工作的倦怠应该会减少。但调查显示,无论是哪个行业、职业、年龄的从业者,物质恰恰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发掘工作意义,克服职业倦怠

    上世纪70年代,是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商业竞争激烈下,为追求最低成本、提高生产率,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分,劳动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但也导致了劳动变 得越来越单调乏味。在巨大的生存压力和社会竞争中,劳动者为了生存,劳动者为了生存不得不被动的适应商业化单调的工作,很容易产生倦怠情绪。而我国目前正 在经历着以工业化为主的混合模式的发展阶段,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在竞争和压力下,会不可避免的的产生类似的社会心理,也可以说“职业倦怠”是现代生产方式 下劳动异化的结果。

    另外,在计划社会里强调以集体价值为主,个人价值为辅,工作者的自我价值感很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褒扬个人价值、崇尚个性自由,是显著的进步。但这条 路的发展也出现了非理性的分支,出现了极端的个人化。这种病态的过分关注自我的心理,强调个人意愿,无法将组织、集体的价值与自身价值相协调,影响了自己 与组织、社会的价值认同感,使得丧失了目标的一致性,也阻碍了赋予工作的意义,导致了倦怠心理。

    专家指出,目前,“职业倦怠”已成为一种社会情绪,它对个人、组织以及当前社会发展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而要想克服这种日益严重的“倦怠”心理,关键在于要 发掘工作的意义。“倦怠”呼唤社会支持系统。从内部的支持来说,最关键的还是个人心理的调节。首先,要分清工作与事业的区别。工作仅仅是谋生的工具,那么 你就赶快做完它。怨也是过一天,不怨也是过一天,那还不如早做完了,下班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儿,以化解倦怠,,求得心理上的平衡。而对于自己喜欢的工作,其 改进的空间无限大,关键在于个人心态。

    从外部的支持系统上说,企业是最关键的一环。在企业中建立以人为本的劳动关系,对化解职业倦怠很有积极的意义。现代生产方式下,企业应该采取人性化的管 理,在工作之外对员工心理进行舒缓。譬如,企业内部举办文化活动,组织心理诉求,调节气氛以补偿员工心理上的消耗。另外,家庭作为私人情感的港湾,对缓解 职业倦怠也会起到很大作用。


--------------------------------------------------------------------------------

作者:黄娟

来源: 黄娟·心灵魔术师  点击链接就到了新浪博客 / 黄娟 心灵魔术师


(编辑:)
  •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法律咨询邮箱:
fyhaolvshi@126.com

心理咨询邮箱:
jtpd99@126.com

作者投稿信箱:
421316368@qq.com

电话:
18932668309

地址:
保定市竞秀区向阳北大街2628号云中心写字楼1509室

邮政编码:
071000

QQ:
421316368

iPhone data recovery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