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情感空间 > 怡然家园 > 正文
怡然家园

关于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行为的思考

更新时间:2011-11-16 07:00:00点击次数:1171次
唐君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婚恋观的变化亦成为焦点、热点。女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以高知、年轻、有活力、有想法为鲜明特性的群体,她们的恋爱更引人关注,她们以女性独有的细腻体验着爱情、体验着人生;她们对爱情不同的体验、不同的选择在影响塑造她们的人格、气质、情趣爱好,甚至今后的人生。作为女大学生的一员,我从自己及身边的人与事出发,从一个角度对女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择偶态度、恋爱与学业、恋人间性行为进行分析,由于资料有限,这一分析可能片面,但却不失真实性。
        
    一. 女大学生恋爱价值取向的基本状况
   (一)关于女大学生的恋爱动机
          
    女大学生中的主流有着正确的恋爱动机,但切切不可忽视的仍有相当数量的女生是因为寂寞、空虚、攀比、虚荣甚至有些明显的功利色彩,她们信奉的“只在乎一朝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使大学校园里恋爱的比例很高而成功率很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这里我们对其社会的、个人心理方面的原因进行粗略分析。
   1. 社会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婚恋观的变化、家庭中矛盾的冲突对校园内女大学生是个冲击。对婚姻的失望、对家庭的冷漠,使她们不急于走入婚姻的殿堂。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的女大学生对社会上婚姻的变化异常敏感,她们既渴望婚姻要建立在符合个人意愿的感情基础上,又盲目模仿西方的婚恋观,认为两性关系既不应受婚姻的约束,也没有必要与爱情保持一致,性解放被越来越多的人崇尚;另外,残酷的毕业分配的现实对大学生的恋爱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由于毕业分配天南海北,导致恋人间“散伙率”很高。她们已没有50年代大学生那种“同赴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对爱情忠贞不二的精神,先辈那种漫漫无尽的两地分居让她们望而生畏,面对未定的去向,她们的选择是“先处着,将来再说吧!”
          
    迅速发展的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在社会及人的心里不稳定因素激增的情况下,互联网这种相互之间不用见面、每人都可以以一种虚拟的身份进行交流的方式迎合了大多数人的需要,在提供交流、排解、信息沟通作用的同时,还保全了自身的安全。对于女大学生而言,互联网更是一种认识、结交异性的渠道,oicq、msn、网易泡泡等大量的聊天工具使得所有聊天者都成为假面舞会的一员,众人共聊。从而,网恋也已成为女大学生情感生活中不容忽视的一个话题。
    2. 个人心理原因
          
    女大学生的性心理已趋于成熟,对异性有性亲近的要求,而女性的依赖感、孤独感使她们想有个依靠以得到恋人的体贴、关心;传统教育中对“性”的封闭好奇,使情窦初开的女大学生想进一步寻找机会去体验感受“性”的快慰。
          
    社会的、个人的心理原因,使女大学生恋爱的动机不都是正确的,而具有多元的倾向。一个女大学生在校期间是否恋爱、何时恋爱,以何种目的恋爱,是真情所致抑或是逢场作戏,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是受女大学生本人的精神素养、稳定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每个人的道德水准、性格特征、知识能力和追求都存在着个性的差异,对爱情的追求层次也各不相同。
   (二)关于女大学生的择偶标准
          
    由于接受了来自社会的、周围同学的、与异性交往的各种影响,再加上个人的家庭背景、修养、思想倾向、性格等因素,女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呈现出不同模式和色彩。如何取舍,这体现了女大学生很重要的价值取向。
    从总的方面看,女大学生的择偶标准有三大类型:
          
    一类: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体现了传统的审美价值。选择的对象外表要英俊潇洒,身高“超标”,有才华有本事,能让女孩子佩服崇拜,为人要本分厚道,品质正直,对感情忠诚,给人安全感。只有这样的男子才会对家庭承担责任,爱妻子爱孩子,婚后的生活才能和谐稳定。
          
    二类:带有鲜活的现代色彩,体现了反传统的审美价值。男性的个性气质是女大学生选择的首要标准,不看重对方的家庭条件、学历、职业、年龄等“硬件”,也不相信门当户对,她们更看重个人能力这一充满了可变量的“软件”,普遍关注对方的事业、广博的学识和才气、较强的工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这种择偶取向说明女大学生情感领域中自我意识的增强,因为恋爱婚姻的本质是在寻找和确认另一个“我”,即二人人格的统一,而统一中的个性无疑是充满个性意识和理性精神的,只有清醒认识自己的人,才能有效地塑造“另一个我”;女大学生不再注重恋人拥有的现成的物质生活条件,而是可以转化成这种条件的个人潜在能力,这说明女大学生已经意识到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竞争激烈、一个人能否在社会上自立,最终取决于他自身的能力,它比学历、职业、家庭条件都更重要,这恰恰体现了女大学生对爱情婚姻的内在活力的追求。
          
    三类:务实型。其一是帮助自己解决户口、毕业留大城市;其二是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满足自己吃喝玩乐;其三是能帮自己出国的。满足以上三个条件,舍弃你的个性、气质、人品、职业、学历,“嫁你没商量”。
          
    商品经济大潮涌来,曾被誉为世外桃源的大学校园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甚至成为追求前卫生活的主体。我们不难见到,大学门前逢周末停放的高级轿车,外表鲜亮的女大学生穿梭其间。过去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读书人,她们那些被遗忘、被淹没、被压抑的欲望——物质的、精神的,都在这一瞬间开始膨胀。新的价值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人们追求的重点开始由理想转向现实,由精神转向物质。生活是复杂和矛盾的,一方面,爱情与金钱并非水火不容,富裕不是罪过,有钱人未必没有真正的爱情,而一对至亲至爱的穷人,也未必甘心情愿忍受贫穷;另一方面,金钱似乎与爱情是对立的,它千方百计将爱情降为它的附庸,使两性间神圣的情爱蜕变为纯粹的、赤裸裸的物与物的交易,有钱的人你不爱,你爱上的偏偏没有钱,既有爱情又有金钱的当然好,但现实有时就是无情的将年轻的女孩置于两难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由你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说,女大学生在择偶标准上的矛盾,也是当代知识女性在理想与现实、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她们所受的正规教育使她们在理智上确认:富足的物质生活和金钱并不等同于爱情和幸福。矛盾必然存在,但选择却是自主的,关键在于在诸种可能的选择面前,你究竟要什么?
   (三)关于爱情与学业关系
          
    调查显示,多数女大学生赞同爱情应当服从学业,学业是恋爱的基础和保障,把爱情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是不适当的。这一方面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个性意识,把个人感受放在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比较真切地认识到自身对于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学业作为未来事业、生活的基础,其作用至关重要,忽视了学业的爱情变成了空中楼阁。因而,要把爱情与学业在实际生活中统一起来,这是对女大学生能否处理好爱情与学业关系的真正考验。
   (四)对恋人间性行为的评价
    女大学生的恋爱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爱情主要寻求的是精神和情感的慰藉,但它又不可能是纯粹柏拉图式的,“第一,它也是在延续后代本能的基础上产生的;其次,它终究也要导致性的接近”。爱和性彼此密切关联,共同谱写了人类情爱生活的篇章。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十分宽容,18.9%人认为恋人间婚前的性行为属正常行为,无可指责;50.2%的人认为婚前性行为可以理解,两者相加为68.1%,再加上“说不清楚”的比例,足有70%的大学生对恋人的性行为采取认可、宽容的态度。
          
   女大学生何以如此急切闯进性的领域,偷尝禁果,除了青春期性骚动外,观念的变化是重要的因素。首先,整个社会“性”观念上的变化,使人们对讳莫如深避而不谈的“性”从严格的禁忌过渡到相对的宽容。其次,西方性解放的影响,中外交流的增加使当代女大学生有便利的条件接触到西方各种文化思潮,有关性革命的理论给了她们启发和刺激。再次,出于对“性”的好奇而大胆地尝试体验“性”,带有十分强烈的情感倾向。她们推崇非理性,对理性主义敬而远之,她们认为对人生的体验主要是通过情感的把握,而男女间肉体的触摸是情感体验最真实、最重要的表现。
          
    就大学校园的实际情况而言,虽然学校在男女生分楼住宿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仍然阻挡不了许多校园情侣在学校周围租房而居,或间歇性的在宾馆、旅店中开房情况的发生。对于此种情况,学校大多采取回避的态度。总的趋势上看,学校对于在校学生婚恋的监管逐步放松。在校本科生提出申请后即可结婚,研究生引起年龄相对较长,且基本达到国家要求的晚婚年龄,学校的监管也相对较松。同学之间对于同居现象的态度也都较为宽容,同居同学在与其他同学的交往中基本不存在观念、心理上的障碍。即使是对不小心怀孕而不得不流产的同学,周围同学在为其保密的同时,更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其多加照顾。
          
    校园中关于性的讨论不止存在于传统的宿舍卧谈会中,更出现在各大bbs的讨论区中。在这里,互联网再次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在北大一塌糊涂上,名为“人之初”的板块就是专门讨论两性间关系的问题,其精华区内列示了各种常见问题及相关的科学解释,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这里很可能是其了解性科学的启蒙之处。该版上讨论的问题常常见诸于十大热门讨论话题之列,这又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对于性知识的好奇及了解的热情。由此可见,对于处在青春后期,婚恋年龄的大学生而言,性教育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关于女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思考:   
    女大学生的恋爱是很正常的,并非坏事,处在这个年龄阶段,性发育已趋成熟,心理逐渐平稳,感情比较真挚,爱情意识已经萌生,不应当压抑这种恋爱的要求。不过据有关研究表明,大学里凡是过早恋爱的人,其一,成功率不是很高,婚后婚姻质量也不是很高;其二,大学时过早恋爱,经不起感情的挫折,对以后的事业或多或少会有影响。至于说她们恋爱的方式,那是由个人的意识、文化素养和品味决定的,作为学生管理部门应该采取相应配套措施加以正确导引,使她们树立正确的婚恋意识。
          
   所以,在女大学生恋爱的问题上,放纵和压抑都会给她们的心理带来损害。放纵她,爱情之火就会越烧越旺,弄不好会毁了她的前程;压抑她,会使她敏感、孤僻、抑郁。由此引出的问题是:其一,学校的管理部门不是停留在“允许不允许”大学生恋爱的层面上,而是怎样对这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加以正确的导引;其二,对女大学生本身来说也不是一个“可不可以谈”的问题,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学识修养水平,择偶的标准和个体心理成熟的状态,对恋爱时机、对象标准、取舍价值做出正确选择的问题。恋爱对女大学生道德观的形成是双重的,高尚的爱情对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纯化和促进作用,而庸俗的爱情会使她们迷恋并追求低级趣味,减缓心理成熟速度,导致女性“性犯罪”。所以恋爱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积极或消极的现象,从表面上看是直接与恋爱相联系,其实根本原因则在于一个人的自身品质、学识修养和社会意识的影响,这些东西不只表现在恋爱问题上,也表现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关系中。
          
    恋爱在女大学生四年校园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学生,她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不亚于社会上其他女性,而且在追求爱情中表现的大胆奔放、敢于表达、敢于潇洒、敢于面对现实的赋有当代气息的特征,是前几代知识女性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她们在恋爱价值取向上的差异,的确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第一,建立爱情中的主体意识,是当代女大学生的当务之急。
          
    传统爱情故事里,女性大多被描写成美丽柔弱、勇于牺牲和奉献。千百年来在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历史条件下,这种观念逐渐内化为女性的人格特征,而这种人格特征几乎演化成女性的“集体无意识”。女大学生不可避免受其影响——即使有自主选择爱情的权利和机会,但仍以传统的男性爱情观作为选择的指向,恋爱中不能正确的把握自己,看似主动实则被动,盲目追求感情上的满足,对爱情极端专注掩盖了内心贫乏和懦弱,由于缺乏女性的主体意识,不能自强自立,即使拥有现代文化知识的部分女大学生,在婚恋问题上又循着传统女性的老路,步入了爱的误区。
    第二,拓展爱的领域,是当代女大学生把握感情生活的必经之路。
          
    爱情生活虽然只能容纳两个人,但却需要时时输入新鲜空气,不断更新爱情。生活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女性有了爱情并不等于有了一切,而一旦失去了爱情并非什么都没有了。恋爱了,要么只关心自己和男友的事,对集体、对同学、对他人缺乏关心和必要的交流;要么学业荒废,不求上进,一旦陷入感情漩涡就难以自拔而走向极端一蹶不振,爱的无限膨胀窒息了自我发展的空间,使周围一切都消失,只剩下孤零零的爱。而用学业成就换来的爱情,对当代女大学生而言代价太大,这种单一、封闭、苍白的爱,究意可以维持多久,一旦没有了爱情,她们就成了“一无所有”的人。
    第三,健康的爱情需要一定的心理氛围和环境条件。
          
    传统的教育观念对男、女两性是有差异的,对女性的教育是努力学习,安于本分,不要与男孩子交往,至于说如何与男性相处的知识更是得不到,这种教育使她们对异性很神秘又很向往。在女孩子性发育日益早熟、而相关的性知识教育又相对匮乏的今天,启蒙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各渠道、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在能够用正确的眼光看待性爱的环境下,女大学生在婚恋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好的保护自身的权益,其婚恋之路才会更加健康。

    山大学妇女与性别研究中心  
(编辑:)
  •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法律咨询邮箱:
fyhaolvshi@126.com

心理咨询邮箱:
jtpd99@126.com

作者投稿信箱:
421316368@qq.com

电话:
18932668309

地址:
保定市竞秀区向阳北大街2628号云中心写字楼1509室

邮政编码:
071000

QQ:
421316368

iPhone data recovery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